大家是否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发现:
有些管理者,好像天生就是“当领导的”,这个人往这一站,或者只要他一出现,本身“自带权威”、很有“范儿”。更可贵的是:确确实实能够给团队带来某种力量感!
我想起我的一个高中同学,我们班上同学经常开玩笑地把他称作“部长”,因为这哥们天生就有“官相”,无论言谈举止,还是各种神态表现,明显比我们其他人“成熟”许多啊!后来我们知道,确实,人家是“官二代”。他的这种气质,还真不是装的啊,天生就有啊......
而我们觉得更可贵的是,虽然他的背景条件很优越,却不是洋洋自得骄横得意忘形,而是处处以“班干部、学生会干部”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。他为人很好很热情!同学或者学校有事情,他一定会积极帮忙。他家里就是县城的,我记得班上好多同学,也包括我,都去过他家玩,他的父母也都非常热情!
也因此吧,虽然他平时“管事管人”挺多的,但是大家都挺服气的!确实,人好,又有“官威”,所以大家都亲切地把他叫“部长”了。
而在当时,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是:很多活动,或者很多有问题的事情(尤其是一些同学间的“冲突”发生时),在老师不在,或者不方便参与的时候,这位“部长”同学只要在场,基本上场面都可以“被稳住”!他能压得住场,同时在场的每个人,对他也都很“给面子”,甚至个别有些同学还会有某种“依靠感”......
最近,我看到领导力教练及心理学家丽莎·齐加米(Lisa Zigarmi)和斯特拉·格里宗(Stella Grizont),她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:“情感调谐”(attunement)”。
“不同于传统领导方式对他人的回应,如提供建议、迅速给出解决方案,或试图淡化情绪,“情感调谐”关注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,而是与他人同在。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、不带评判的“在场”能力。领导者进行“情感调谐”时,需要深度觉察、积极倾听,并向员工传递这样的信号:“我看见你了,我理解你,在这里你是安全的。”懂得调谐的领导者不会试图改变员工的情绪,而是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。”本部分内容摘自丽莎·齐加米(Lisa Zigarmi)和斯特拉·格里宗(Stella Grizont)。
对这段内容我自己也深有感触!
回想起自己曾经和同事们熬过的很多“攻坚战”,往往在最艰难最挑战最需要支持的时候,我们领导的出现,或者在场和大家一起,那种因为来自领导的关注而莫名生出的某种力量感,确实给到团队很大的支持!这真的不是什么“玄学”,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感受。每次回想类似的经历时,我也常常觉得:做好一个好领导,真的绝不仅仅是具体某项能力的高手,更需要做人的某种力量给到大家的感召!
职场团队中,大家往往最需要领导的,不单单是资源、或具体某项技能类事务类的支持,而是源自团队本身“合力”,激发出每个人内在最真实的动力出来,才最为关键!大家很多时候最需要的,是领导对他们的“理解、共情、看见”,而未必是某个具体问题的解法。
尤其在面对那些对所有人来讲都是“难题”的时候,特别是如今时代变化模糊已经成为常态,更多问题的解决,更需要共创式创新,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,“人”作为解决问题的最核心力量,是所有解决方案的“根本”。于是,作为管理者而言,要搞定的,并不是问题本身,而是那些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“人”。做管理,一定要和团队“走心”,和团队一起“在场”。
而管理者对团队的“走心”为何如此重要?我们可以参考盖洛普在2025年2月发布的员工幸福感指标:52%的美国员工表示自己感受到极大压力,44%的人非常焦虑,24%的人常常感到悲伤,22%的人则表示经常感到愤怒。
可以看到,员工的压力环境如此,虽然管理者并不是心理治疗师,但却不能忽视员工的压力环境及内心脆弱节点时,管理者需要“赋能”团队的必要性。
具体做法呢?关键三步骤。
一是:管理者自我准备。
一定要先让自己“平静下来”,无论当时团队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或问题,就算是“火上房”,管理者也别乱。
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呼吸练习(比如“箱式呼吸”(box breathing):吸气四秒、屏息四秒、呼气四秒、再屏息四秒。或者“腹式呼吸”:4秒吸气、6秒呼气,吸气时腹部隆起,呼气时腹部收缩。)
也可以通过“转换法”:比如关闭电脑、或去先打杯咖啡、亦或者先聊几句唠唠嗑等等。
二是:保持开放与好奇,暂悬评判,并明确告知团队:“我不是来责怪的,我是过来和大家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。”
当然,这些话倒不是一定按模板去说,但是管理者确实也需要具体的语言,清晰告诉大家你的支持目的。
同时对于大家的反馈,管理者此刻也很需要“倾听”,换位思考,设身处地地倾听。因为,“倾听”本身,就是在帮助大家解决问题。很多时候我们发现,当管理者真正倾听下属们的反馈时,这本身就是下属的一次很好的“自我梳理自我清晰自我发现”的过程,很多问题聊出来之后,就发现好像“没问题”了,也有很多问题,面对认真倾听你的述说时,自会有新的视角和维度的提醒,给了自己很重要的解题线索......
当然,此刻管理者如果需要询问,就保持以“开放式”的问题给到团队,让大家觉得有“安全感”的同时,去激发现场每个人的潜在思考。
另外,别忽视“身体的”感知能力。(这里我也很推荐武志红老师的那本书《身体知道答案》)。这也是为什么强调管理者和团队在一起、“在场”的重要性,因为只有身在场域当中,自会接受更真实更全面更鲜活的“信息”,也包括“答案”。比如当你感觉到,对方情绪很不稳定,急躁、愤怒、压力、焦虑,或者淡漠、麻木或抽离时,一般来说,此刻你的身体会先于头脑捕捉到这种“信号”:一种模糊说不清楚的不适感、紧张感,或者和对方的距离感。当然,这正是为什么强调管理者一定要“用心在场”的重要性,因为这些只有在现场,才能感受得到。
当然,管理者表现出恰当的身体语言也很重要,比如恰当的眼神交流、表示倾听的“点头”、语音语调的调节、身体移动或手势的配合等等。别小看这些看似“没用的细节”,为什么国际上知名的政要演讲,都需要“设计动作”?这些都是表达力的承载。
第三步:内省觉察,给到团队成员涟漪效应。
管理者自己内省,同时也给到团队内省。当团队场域情绪逐渐平复时,管理者可以引导员工对问题挑战,及下一步的行动进行反思,这也是强化锻炼员工自我调节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时机。
比如常用的模版句式:
“现在的感觉怎么样了?”
“现在就这个问题,最需要的是什么?”
“哪些事情现在变得更清晰了?”
“你说的这些感受对我来说十分宝贵和重要!”
......
看似简单的收场,也是察觉团队员工(也包括管理者自身)语言、行为及状态变化的重要时机。团队大家收到来自管理者的“现场赋能”之后,内心里也一定留存“久久不能平静”的涟漪......其实,这也是管理者建立和提升“团队追随力”的绝佳时机!
团队越艰难的时候,管理者此刻越需要和大家一起“在场”。
也因此,在我的管理类课程中,我也经常强调:“作为管理者,你本身的‘存在’,就是一种价值,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!”